近日,上海医大医院心脏中心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续航战”——万峰教授带领多学科团队,为终末期心衰患者严阿姨成功实施“心脏不停跳下人工心脏植入术”。当一颗“中国制造”的磁悬浮人工心脏在严阿姨胸腔内平稳运行,不仅点亮了她重获新生的希望,也为我国超百万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了曙光。
十年“巨石”之困,生命的呼救
“十年了,每天都像背着块巨石生活。”患者严阿姨道出了无数心衰患者的心声。十年前,她被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心脏功能持续恶化。近一年来,严阿姨的病情急转直下,急性心衰反复发作,频繁的住院和药物依赖让她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成了奢望。
严阿姨的困境并非孤例。《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衰患者人数已突破千万,其中约100万人步入终末期。虽然心脏移植是理想的治疗手段,但每年仅约1000例的手术量,与百万患者的需求形成巨大落差。
“当药物疗效殆尽、心脏移植希望渺茫时,人工心脏就成为患者最后的生命支柱。”万峰教授表示,人工心脏既能作为移植前的“过渡桥梁”,也可作为终身治疗的“目的地疗法”。
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生命之舞”
面对身体虚弱的严阿姨,传统人工心脏植入术风险极高。“传统手术需要让心脏停跳,依赖体外循环,这对本就脆弱的心肌无疑是‘二次打击’。”万峰教授解释道。
经过周密的多学科团队(MDT)评估,医大心脏中心团队最终决定采用体外并行下“心脏不停跳”技术。这项技术犹如在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上进行维修,需要在心脏持续跳动的状态下,完成心尖开口、装置定位、血管吻合等高精度操作。万峰教授表示:心脏不停跳手术能最大程度减少心肌损伤,保护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但这对主刀医生的技术、团队配合和医院整体实力都是极限考验。
手术当天,在体外循环辅助下,万峰教授团队通过胸部正中切口,精准地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各项操作。放大镜下,手术刀在心尖部切开直径约2厘米的开口,人工心脏的流入管道与心尖连接,流出管道与主动脉吻合。整个过程中,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在考验着团队的默契与精准。
4个小时后,当新一代磁悬浮人工心脏成功运转,监护仪显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手术室内响起了欣慰的掌声——这场技术与意志的考验,成功了!
中国“心”让她中秋回家团聚
术后,严阿姨转入心脏重症监护室,由专业团队24小时监护。术后第一天成功拔除气管插管,第三天能够自主进食,一周后转回普通病房并开始下床活动。
“感觉胸口像装了个安静的‘小马达’,呼吸从来没有这么顺畅过!”严阿姨的脸上重现久违的笑容。经过系统检查,她的左心室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心功能指标正在逐步恢复。严阿姨激动地表示,能在中秋前康复出院、回家与家人团聚,让她觉得特别幸福。
这份生命的奇迹背后,是万峰院士团队30余年的深厚技术积淀。作为中国微创跳动心脏冠脉搭桥术的奠基人和人工心脏临床应用的开拓者,万峰教授已完成2万余例心脏手术,创下11项国内首例技术突破。
“这次植入的是第三代磁悬浮人工心脏,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血栓发生率也大幅降低。”万峰教授透露:我国人工心脏技术已进入快速发展期,过去5年有4家企业的人工心脏产品获批上市,国产人工心脏的临床应用数量已超过心脏移植手术量,每年植入量预计将超过1000例。更令人振奋的是,国产人工心脏的治疗效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患者一年生存率达90%,五年生存率接近70%-80%。
严阿姨是幸运的,但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趋势更让专家们担忧。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35岁以下人群的心脏病发病率在过去十年间上升了约15%。万峰教授说道,“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接诊过20多岁的冠心病患者,也有30多岁就出现心力衰竭的病例。这些年轻患者往往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缺乏足够重视。节假日期间,暴饮暴食、过度劳累、作息紊乱往往导致心脏病高发。年轻人要特别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避免短时间内生活方式剧烈变化。”万峰教授特别指出,年轻人要格外关注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一旦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明原因的下肢水肿、胸闷胸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