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中国医师节的设立,既是致敬医师群体守护生命健康的无私奉献,也是对“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职业精神的弘扬,让社会更关注医生的工作强度与专业价值,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然而,长期高强度工作、突发状况应对等现实压力,近半数的医护人员陷入失眠、焦虑等身心困扰。因此,我们在致敬医护人员的同时,也要关注其身心健康问题,为守护生命的白衣战士筑起健康防线。
睡眠“赤字”,警惕白衣战士失眠背后的健康风险
睡眠“赤字”是指个体实际睡眠时间与身体所需睡眠时间之间的差距。正常成年人每日推荐睡眠时长通常为7-9小时,而医护人员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导致其睡眠“支出”常常远超“预算”。急诊科室的24小时轮值制度、外科医生连续6-8小时的手术、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更让他们想拥有高质量睡眠成为一种“奢望”。
这种睡眠“赤字”的累积,会直接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进而可能会影响医护人员的临床判断力,增加失误风险。此外,长期睡眠剥夺还会引发内分泌紊乱,使焦虑激素皮质醇水平居高不下,形成“失眠-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还可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紊乱等严重后果。
失眠信号,身体发出的“红色预警”
医护人员的失眠往往具有职业特殊性,需要学会识别这些隐蔽信号:入睡潜伏期延长是最常见的表现,躺下后大脑反复运转,超过30分钟仍无法进入睡眠状态;早醒则多与职业压力相关,凌晨3-4点突然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还有部分人表现为睡眠维持困难,夜间频繁因“担心错过急诊电话”而惊醒,致使深度睡眠占比严重不足。
当失眠持续超过两周,伴随白天注意力涣散、情绪易怒等症状时,就需要主动干预,避免发展为慢性睡眠障碍。
科学应对,中西医结合改善睡眠质量
面对失眠困扰,需多管齐下科学应对。首先应建立健康的睡眠卫生习惯,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营造黑暗、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适度的运动(如瑜伽、慢跑)和正念冥想能有效缓解焦虑,帮助身心进入放松状态。
对于长期受失眠困扰、经生活调整后仍无改善的,可以适当服用一些药物来调节睡眠,如创新中药益肾养心安神片。研究表明,该药可保护脑神经元功能和结构,改善机体应激状态,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同时可增强记忆、抗疲劳,能系统改善睡眠,调控睡眠-觉醒周期,并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此外,数字化认知行为治疗(CBT-I)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心理干预技术,已被证明可降低失眠慢性化率,通过改变患者的负面思维模式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压力源。当然,具体使用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结合个体体质辨证调理。
社会共护:为医者搭建“安睡屏障”
解决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医疗机构应建立常态化的心理支持机制,例如设立匿名心理咨询通道、推广“医生互助小组”等。部分医院可采取“心理日”制度,鼓励医生定期进行压力释放,效果显著。公众层面,需打破对心理问题的偏见,理解“医生也会生病”的现实。一句“辛苦了”或“注意休息”,或许就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善意。
最后希望大家共同关注医生的身心健康,实现“医患共愈”的医疗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