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脸上、脖子、脚底甚至私密处都会长一些莫名其妙的“肉疙瘩”,想上网查查这是啥,没想到竟然是和HPV有关的“疣”,这下心里就更慌了……
那么这些小疙瘩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身上有这些小疙瘩是不是已经患癌?长时间不处理这些小疙瘩会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下面就让香港时代医疗和大家说说。
这些小疙瘩真的是“疣”吗?
要知道这些小疙瘩从何而来,首先我们要确定这些小疙瘩是不是疣,属于哪种疣。
① 寻常疣
俗称瘊子、刺猴,皮损表现为黄豆大小或更大的丘疹,有明显的凹凸感,常见颜色为灰褐色、棕色和肤色,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呈乳头瘤状增生。
寻常疣好发于手背、手指、足和甲的周围等处,如甲周疣主要发生在指甲周围;甲下疣发生在甲床;丝状疣多发生颈部、额部和眼睑,疣体细长,有点像泰国香米;指状疣好发于头皮和趾间,疣体表面呈参差不齐的突起。
② 扁平疣
皮损表现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呈圆形或椭圆形,常见颜色为正常肤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质地坚硬。
扁平疣经常会骤然出现,数目多且密集,搔抓后会沿着抓痕呈串珠状排列。另外,因为扁平疣容易长在脸上,所以看起来会比较吓人。
④ 跖疣
皮损起初为细小发亮的丘疹(是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会逐渐增至黄豆大小或更大,往后慢慢因为脚底的压力行程淡黄色和褐黄色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
跖疣的特点是界限秦楚,边缘是一圈高于皮肤的角质环,去除角质层后,其下方是疏松的角质软芯,可以看见毛细血管破裂而形成的小黑点;如果角质层下含多个角质软芯,就是镶嵌疣。
⑤ 尖锐湿疣
皮损开始表现为小而淡色的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呈疣,呈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表面凹凸不平,根部多半有蒂,容易发生糜烂、渗液,期间有脓性分泌物淤积、有恶臭。
尖锐湿疣的特点是干燥部位的疣体较小,呈扁平疣状;潮湿浸渍部位的疣体表面呈白色或红色,容易出血。
长疣是不是意味患癌?
疣是由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
随着HPV疫苗的上市,很多人都知道宫颈癌和HPV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听到身体上的疣与HPV感染有关,就显得非常不淡定。
的确,99.7%以上的宫颈癌都与HPV感染有关。
然而,在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HPV亚型多达200多种,不同的型别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根据侵犯的组织部位不同可分为:
(1)皮肤低危型:包括HPV1、2、3、4、7、10、12、15等与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等相关;
(2)皮肤高危型:包括HPV5、8、14、17、20、36、38等与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有关,其他还与可能HPV感染有关的恶性肿瘤包括:外阴癌、阴茎癌、肛门癌、前列腺癌、膀胱癌;
(3)黏膜低危型如HPV6、11、13、32、34、40、42、43、44、54等与感染生殖器、肛门、口咽部、食道黏膜;
(4)黏膜高危型HPV16、18、30、31、33、35、53、39与宫颈癌、直肠癌、口腔癌、扁桃体癌等。
简单来说,导致皮肤疣的HPV一般都是低危型病毒,并不具有致癌性,因此如果发现身体上出现莫名其妙的疣体也不必过分担心。
事实上,无论男女一生中都有70%~80%的几率至少感染一次HPV,但大多是一过性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具备清除病毒的能力,约80%的HPV感染会在1年清除,90%以上会在2年内清除。
话虽如此,但香港时代医疗还是要提醒一下各位,一般长在面部、手脚等部位的“疣”,虽然看起来比较恶心,但大多数都会在两年左右被自身免疫清除掉;至于长在生殖器以及黏膜部位的尖锐湿疣,虽然癌变可能性不大,但长期感染且病情发展迅速,还是有癌变可能,建议一旦发现,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
长了疣,该如何治疗?
虽然疣大多时候都是不痛不痒,危害性不大,但始终都会影响外观,容易发生传染,不仅会传染到身体其他破口处,还会传染给其他人,因此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民间有种去疣方法是直接把疣体揪掉,香港时代医疗提醒,疣体往往比较厚,底部连着很多毛细血管,揪得深就会流血,伤口较大还可能会导致血流不止。另外,这些带有病毒的血液还有可能带到身体其他部位,导致疣越揪越多。
因此,如果不想被疣困扰,建议到医院遵医嘱进行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是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或CO2激光治疗方式,直接去除病灶。
药物治疗则是利用药物引起免疫反应来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维A酸类药物、外用水杨酸、咪喹莫特霜等。
不同的疣,治疗方法也不同,具体治疗应由医生问诊后做出具体诊断。
最后,要预防疣的发生,就要从根源入手。因此,接种HPV疫苗和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是预防HPV感染的第一、二道防线。另外,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可提高自身免疫力,缩短免疫系统清除HPV的时间,降低疣和宫颈癌的发生风险。